0571-88839666

news information

新聞資訊

節能提效是實現碳中和的最經濟途徑

發布時間:2021-06-18 發布者: 瀏覽次數:2740

節儉是美德。節能是基本國策。節能提效是實現“雙碳”目標最有效、最直接、最經濟的手段。“十一五”以來,我國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法規,創新性地將節能減汙降碳作為重大工程加以實施,並成為生態文明建設、發展方式轉變、經濟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,在優化產業結構,提高能源效率,促進技術進步,提高公眾意識等方麵取得積極成效。


20210618684979.png
節能、提高能效可以減少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開采,從而起到保護生態係統的作用。要提高能源轉化效率,餘熱回收利用,溫度對口、梯級利用,可以一舉多得。節能不是不讓人們用能源,而是要提高能源效率,在使用同樣能源的條件下產出最大化,或享受的能源服務最大化。例如,要以盡可能少的電耗支撐冰箱、空調等家用電器的運轉。


建立節能長效機製



節能減汙降碳具有協同性,但並非每個環節都一樣。能源、環境、氣候具有同源性,而能源生產和消費的不同環節的效果是不同的。如光伏發電是低碳的,但光伏發電材料矽的生產卻是高能耗、重汙染的。電廠脫硫脫硝脫汞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必要措施,汙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可以讓“水變清”,卻都要增加能源消耗;正因為如此,少數企業為了“節能”而偷排汙染物。一些地方的做法有悖於節能本意;如要求能源產地壓縮生產,勢必影響能源消費地的用能,甚至影響居民“滿意度”。為完成能源“雙控”指標、“簡單化”地給企業分配用電指標,甚至“拉閘限電”,難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,今年春天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這種情形。

節能可以發揮市場作用,但不能完全任由市場調節。節能可以降低成本,節能的效益是純利潤,節能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。雖然較高的能源價格可以刺激企業節能,但不能因為節能而調整能源價格。讓企業主動節能就要建立長效機製;要以市場手段激勵企業節能,加強信息技術服務和基礎能力建設,基於市場的邏輯、相信市場的力量、由市場中的相關主體統籌協調,以便收到節能減汙降碳的協同效果。

20210618883536.jpg


政府抓節能,因為(wei) 存在部分市場“失靈”。例如,建房的人想在建設過程中節省錢,而住房人想在使用房子過程中少用能,行為(wei) 主體(ti) 的不同可能導致節能的“市場失效”。采用市場化機製促進節能應具備“政府引導、供需匹配、多方共贏”的特點。政策供給要貼近企業(ye) 需求,符合企業(ye) 節能實際。所有參與(yu) 主體(ti) 都能在市場機製運行中有所收益;如果機製實施環節上的任一類主體(ti) 不能受益,市場機製運行就會(hui) 受到影響,甚至是不可持續的。政府要為(wei) 節能市場創造一個(ge) “公開、公平、公正”的環境,以彌補“市場失靈”。


科學節能、杜絕浪費,創新理念助推碳中和



從係統性和細節上挖掘節能潛力。節能潛力不僅在工業、建築、交通等行業部門,更主要是在係統性上。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製約,投入同樣資金能獲得的節能效果會下降。我國一些產品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縮小,一些高耗能企業擁有了國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,進一步節能需要顛覆性技術突破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,人們要“體麵”工作和生活,需要冬季采暖或夏季用空調,通風、亮度、濕度、溫度、安靜等是宜居條件,總不能經常“拉閘限電”來控製能耗。發展綠色建築,修改建築節能標準勢在必行。建設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係,鼓勵低碳出行,以盡可能少的能耗滿足居民福利水平提高的需要。

要堅持科學減汙降碳,以產生協同效應。要優化能源結構,重視傳統能源的清潔、高效利用。油氣是優質能源,熱是低品位能源;一些地方將高品質天然氣用於供暖,發電和工業餘熱卻沒有得到有效利用,地源熱泵等節能技術產品也沒有推廣利用。電的直接利用、製氫等會降低能源效率,因為每個轉換環節都要消耗能源、排放汙染物和二氧化碳。一些地方的高溫煉焦熱量沒有得到有效回收;在農村,推廣燃氣、“煤改電”導致農民“用不起”“不敢用”,而低碳的秸稈等生物質燃料、清潔高效的型煤燃具卻受到嚴格控製。這些做法是不科學的。隻有堅持係統觀念,才能避免那些聽起來“高大上”卻不切實際的做法。

20210618876526.jpg


用正確的辦法做正確的事情。實現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,要從(cong) 減少浪費做起,讓專(zhuan) 業(ye) 的事情由專(zhuan) 門的人去做,以收產(chan) 出最大化之效。節能服務公司可以為(wei) 企業(ye) 提供節能方案;節能服務公司的發展,應抓住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機遇,推動節能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。要利用信息化、大數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大幅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,為(wei) 能源係統高效運行提供強有力支撐。要圍繞重點園區、重點行業(ye) 、重點企業(ye) ,建設能源管理中心和智慧平台,挖掘企業(ye) 一切可能的潛力。在工業(ye) 、交通、建築等用能場景智慧化和綠色化,分布式能源、微網、儲(chu) 能、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、需求側(ce) 響應等方麵不斷提高節能服務水平;發展智能服務體(ti) 係,提升能源係統效率,並形成基於(yu) 能源大數據的節能服務新業(ye) 態。

加大技術、理論、體製機製的創新力度,形成節能減汙降碳的長效機製。伴隨發展動能轉換、經濟綠色低碳轉型、能源變革和技術進步,我國經濟規模和政策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。應當看到,短期內能取得突破並推廣運用的節能減汙降碳技術並不多,因而要加大力度攻克“卡脖子”技術,並轉變為節能績效,收到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的事半功倍之效。還應當認識到,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係統建設,為電力體係的智能化管理提出了要求;要特別注意發電端的“不可控”和用電端的“隨機性”,提高電力調節配置的智慧化水平,以起到多元互補、高效利用、經濟安全等效果。

20210618620916.jpg


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。在進入新時代,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,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成為(wei) 重要政策導向。要發揮政府、企業(ye) 、公眾(zhong) 和第三方的作用,通過法律、法規、標準、監管等剛性製度,信息發布、技術甄別、宣傳(chuan) 、教育、培訓等能力建設,稅收政策、市場交易、第三方機構參與(yu) 等多種途徑,激發企業(ye) 節能內(nei) 生動力,調動企業(ye) 節能的主動性、積極性,讓企業(ye) 在意識上重視節能,在行為(wei) 上決(jue) 策節能、投資節能,形成長效機製。節能不僅(jin) 要發揮企業(ye) 的主觀能動性,也要體(ti) 現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,包括綠色低碳出行、參與(yu) 垃圾分類、重複使用購物袋等,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成為(wei) 社會(hui) 氛圍和新時尚。


文章來源:《中國商界》雜誌、宏春觀察
圖片來源:網絡
go back